延安时期,毛泽东为许多人祝过寿,却拒绝别人为他做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人们这时候想为毛泽东祝寿,但他依然坚持不过生日,还说:“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步入老年后,毛泽东似乎开始注意自己的生日,但他仍旧不接受别人的宴请,只是在每年12月26日这一天,邀请一些友人聚一聚,餐桌上没有珍馐美味,更没有寿星端坐、接受别人跪拜祝寿之类的旧俗。而毛泽东的生日也不是年年都过,过法也不同,一切由他自己决定,耐人寻味。
50岁生日:拒绝做寿
194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50岁生日。按照中国的习俗,50岁是大寿,理应好好庆贺一番。这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凯丰致信毛泽东,报告了这一计划。这是毛泽东1910年离开故乡以来,第一次遇到“生日问题”。
然而,当毛泽东看了凯丰来信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经过认真考虑,毛泽东在4月22日给凯丰回信说:“生日决定不做。做生日的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内外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
作为革命领袖,毛泽东拒绝为自己做寿,但他对许多老同志的生辰却记挂在心,如对吴玉章、林伯渠、朱德、徐特立等,都用书信、题词和其他形式热情祝寿。他还邀请住地枣园村24位年过60的老人赴宴,为他们集体祝寿。
59岁生日:同吃清汤面
1952年12月26日上午,毛泽东一醒来就吩咐卫士叫来他的保健医生和行政秘书王鹤滨陪他吃饭。紫云轩的过厅是毛泽东用餐的地方。王鹤滨到时,八仙桌上已摆了几碟小菜,有酱菜、辣椒、腐乳和酱牛肉,都是厨师廖炳福按照湖南口味制作的。桌上没有毛泽东经常吃的米饭和炒菜,却多了清汤白面条,两只中号高脚玻璃杯里,已斟好了半杯葡萄酒。这种吃法,王鹤滨很少见,不免有些诧异。毛泽东从卧室走出,招呼王鹤滨入座。他举起酒杯微笑着说:“王医生,来,干杯!今天是我的生日。”说完,一饮而尽。王鹤滨这时才知道毛泽东请他吃饭的因由,心中十分激动,赶紧说:“祝主席身体健康!长寿!”说完也一饮而尽。毛泽东又喝了一口酒说:“王医生,咱们不祝寿,但是可以吃清汤面,是吧?”说着,就要拿碗给王鹤滨盛面条。王鹤滨急忙接过毛泽东手里的碗,先给毛泽东盛了一碗面条。
毛泽东拌着小菜吃得很香,高兴地对王鹤滨说:“做寿是不会使人长寿的,对吧?人活百岁就不得了喽!”这话是针对一位工作人员前几天的话说的。当时,毛泽东听了“祝您万寿无疆”的话后说:“哪有活一万岁的?”稍停,又说:“哪里有什么万寿呀,人是不会活到万岁的!”
60岁生日:不准公开发表贺电、贺信
195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花甲”大寿。党中央收到世界各国马列主义政党、友好团体和人士发来的贺电、贺信,热烈祝贺毛泽东60大寿。毛泽东决定,对于这些贺电、贺信,一律不准公开发表。可是,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抑制不住对主席的敬仰之情,想给他祝寿。这天,中央办公厅警卫科长申虎成很早就来到值班室,他走到毛泽东床前,把大家的心意报告给他,并祝他健康长寿。毛泽东听后微笑着点点头说:“谢谢同志们。”稍停,又对申虎成说:“你去备点酒,让老廖师傅做4个菜,一个汤,请大家一起吃顿饭。”毛泽东还特别叮嘱说,别忘了告诉烧锅炉的工人和秘书同志们,请他们一起来。
69岁生日:作诗设家宴
1962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9岁生日,他写了一首《七律·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这天,毛泽东在菊香书屋备了两桌便饭。参加寿宴的除了毛泽东的亲属之外,他还邀请了4位8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有3位是他的湖南老乡:章士钊、程潜、王季范,另一位是叶恭绰。毛泽东考虑到这些朋友年事已高,所以发请柬时关照,每位来客可以带一位子女来。饭前,毛泽东同4位老人谈笑风生,谈古论今,十分开心。
70岁生日:诗会祝寿
196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七十整寿。1963年8月间,程潜、章士钊等民主人士欲为毛泽东祝寿,发起诗会,并邀郭沫若、陈毅等加入。陈毅等中共要员以党有规定而婉辞。然而作为个人行为,不但迹近民主人士的郭沫若有所表示,连朱德、董必武这样的中共元老都“敬写”“恭祝”。这些个人行为的背后,有着时代变迁的深层因素。
此外,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文物出版社同时出版《毛主席诗词》,不过没有明示出版的缘由。为着不使12月下旬出版的《毛主席诗词》留有祝寿的痕迹,毛泽东亲自改定《出版说明》,全文如下:本书收入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以前发表过的二十七首这次出版时经作者作了校订,另外十首是没有发表过的。
《毛主席诗词》出版发行的新闻报道是1964年元旦之后发布的。1月4日,全国各报均在头版头条通栏,以大号字体刊登“没有发表过的”《诗词十首》,同时配发作者近照。
81岁生日:在长沙放了鞭炮
197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81岁生日。这个生日毛泽东是在湖南长沙过的。1974年10月13日清晨,毛泽东抵达长沙休息养病,住在湖南省委宾馆九所。院落不大,平房前桂树枝叶繁茂,花坛里腊梅、茶花飘香,是一个非常幽静的处所。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几批外宾,还要操心筹备中的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以及设法扼制“四人帮”的阴谋活动。忙碌让毛泽东无法专心养病,健康状况日益下降。26日这天清晨,宾馆和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将一束鲜花摆在毛泽东的会客厅内,又把盛有几种湖南风味小吃的果盘,悄悄放在沙发前的茶几上。毛泽东来到客厅时,发现这里有了“变化”,便朝着工作人员会意地点头微笑,似乎在说我心领了,谢谢!”但是毛泽东没有说出口来。
过去,毛泽东一直反对别人为他祝寿,这次是在他的故乡,所送“礼品”又都是家乡的土特产,所以他破例接受了大家的这种盛情。中午,宾馆厨房特意为毛泽东做了寿面,并准备了一瓶深红色的芙蓉酒。当晚,宾馆工作人员在院子里燃放了几挂鞭炮,向毛泽东表达家乡人民对他81岁寿辰的祝福。
最后一个生日:面条全碎在锅里
1975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82岁生日,也是他最后一个生日。这天,毛泽东特地请来了以前在自己身边工作过的几位同志。一早,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和护士长吴旭君、秘书张玉凤等人也来到中南海游泳池,毛泽东的居室立刻传出了欢笑声。
这次生日,毛泽东的餐桌上也很简单,只是比平时多了几样菜。负责毛泽东生活事务的吴连登给田树滨帅傅打电话的时候,田师傅正在电话机边守着。田树滨是中南海的面点师傅,面食点心做得特别好。毛泽东生日的长寿面,每次都是他擀的。田师傅接起电话说:“哟,你现在才来电话,今天是主席生日,我一直守在电话旁边哩。”吴连登说:“你过来吧。”田师傅拿上工具来到毛泽东的厨房。没多久,毛泽东说要吃饭。田师傅把面条下入沸滚的锅里,但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面条全碎了,一节一节的,没有一根是整的。这一幕惊呆了毛泽东厨房的庞师傅、于师傅和吴连登。
毛泽东吃饭的时间短,菜又不多,只等吃寿面。再擀面条肯定来不及了,吴连登当即决定:煮挂面。几十年后吴连登说:“主席临终也不知道这件事,他哪里知道这最后一碗长寿面不是手擀面,而是挂面。但他吃得还是很香。”这顿生日饭,毛泽东还喝了胖头鱼汤,他高兴地说:“胖头鱼汤好香噢!”吃的时候,他坚持自己用勺舀汤喝,不让别人帮忙。
责编:张晴
来源:学习时报